《诗笔描摹建筑语,文心镌刻文化魂——文学院师生哈尔滨青岛研学纪行(其一)》

2025年08月31日 16:28  浏览次数:

导言

如何读懂一座城的灵魂?师生一行人的答案,是踏上一场艺术与文学交织的探寻之旅。在哈尔滨市博物馆,泛黄的手稿、凝重的油画与灵动的摄影,共叙着文艺交融的诗篇;圣索菲亚教堂的穹顶将神性之光凝为砖石史诗;中华巴洛克街区用雕花门楣演绎中西合璧的寓言;而青岛建筑群的花岗岩墙体,则沉默刻录下时代的对话。这一程,我们试图在砖石纹路与光影色彩间,解读城市最深层的文化基因。

哈尔滨市博物馆

踏上哈尔滨这片黑土地后,师生一行人前往哈尔滨市博物馆进行研学考察。在市博物馆中,从近现代时期留存的文人手迹延续着文化脉络,油画与摄影无声地书写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交融与艺术叙事。进入文人手迹展,我们熟知的文学家画像悬于白墙之上,玻璃展柜中的手稿微微泛黄,却没有被岁月尘埃所掩,依然闪耀着文字之美、文学之光。步入油画展厅,作品丰富、风格鲜明,多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主题,犹如透过窗户洒落的温煦阳光。画面中不仅呈现了俄罗斯的乡间与城市风貌,更传神地刻画了哈尔滨本地街景与冰雪场景,体现出浓厚的地域与跨文化特征。这些画面仿佛一部无声的文学诗篇,借助视觉语言诉说中俄文化交织的历史与情感。

随后我们移步至摄影展厅,“羽翼下的诗篇”系列作品以生动的镜头捕捉北国鸟类灵动的姿态。画面中光线与羽翼交织,每一幅都像一页凝练的视觉散文。这些影像不仅展现生态之美,更隐喻着北方土地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深远意境。

圣索菲亚大教堂

到了夜晚,太阳落下,月亮升起,洒下柔和的银光。我们走向圣索菲亚教堂——它就像一本立体的历史书,静静站在夜空下。教堂的每一处建筑细节,仿佛都藏着故事。墨绿的穹顶与浑厚的红砖墙体,勾勒出浓郁的俄式风情,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早年岁月;阳光从穹顶周围的拱窗洒落时,如同神圣的光芒,让人想起文学中描绘的天国之光。红砖墙上的十字花纹和凤凰浮雕,既刻着旧时俄侨的乡愁,也呼应着圣经中关于复活与希望的预言。这座建筑从最初的东正教堂,到后来成为展示城市历史的建筑艺术馆,如同被时光多次书写的手稿。它不用言语,却本身就是一首充满历史和诗意的长诗。

中华巴洛克街区

次日,师生一同踏入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仿若闯入文学与建筑共筑的时空秘境。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民族企业家智慧与审美的结晶。 从建筑美学上看,中华巴洛克街恰似一场中西合璧的盛宴。西方巴洛克的华丽雕花、灵动曲线,如同宏大叙事的文学篇章,气势磅礴。而蝙蝠、石榴等中式吉祥图案的融入,恰似文学中的细腻笔触,增添了东方的温婉与神秘。传统中式四合院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就像文学里的伏笔,为建筑赋予了独特功能。漫步在这片街区,百年餐饮一条街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城源历史文化馆和主题文创店如同文化的宝库。建筑诉说着历史,文化在空气中流淌,砖石镌刻了岁月,建筑与文学共谱的城市乐章,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青岛德式建筑群落

青岛的德式建筑群落,是本摊开的殖民“混血”手稿。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的拱券如厚重书脊,欧式穹顶下,是青岛殖民语境的注脚。走进花石楼,看到沈从文、郑振铎等文人墨客曾于此下榻,这座外墙由花岗岩砌筑融合了多种西方建筑特色而成的欧洲古堡,既收纳过文人的笔尖月光,又是殖民时期的见证。傍晚我们共同参观了青岛的圣弥厄尔大教堂,哥特式尖顶刺破暮色,像一行行向上的惊叹号,棱角分明的拱券与垂直线条,勾勒出教堂信仰的轮廓。这些建筑具有青岛“红瓦黄墙”视觉形象上的典型代表,体现着德国威廉时代典型建筑样式与青年风格派相结合的艺术风格。诚如康有为曾写道“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

尾声

这段探寻艺术与文学交融的旅程虽已落幕,但文学与艺术的交织从未停笔。哈尔滨的油画是无声的散文,教堂的穹顶是立体的长诗;青岛的红瓦黄墙是具象的文字,老建筑里的文人往事是流动的篇章。当艺术成为文学的视觉表达,当文学化作艺术的灵魂内核,那些曾在书页间品读的意境,都有了可触的温度与模样。这份关于“文与艺”的感知,会伴着记忆,成为华商师生们继续探寻文化之美的起点。

上一条: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赴英国交流学习 深化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 下一条:寻访丝路巾帼文学院新疆研学第六日:汉家公主纪念馆考察纪行

关闭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