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师生新疆研学第五日行记:那拉提草原上的边塞诗韵

2025年08月18日 16:20  浏览次数:

当古人笔下“穹帐亦累累”的游牧画卷在眼前展开——8月8日,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师生踏上了新疆那拉提草原研学之旅。此行旨在将书本上的边塞诗篇与西域文明,置于这片广袤绿野间进行体悟。

被誉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河谷草原之一。它深藏于天山腹地的伊犁河谷,三面环山,平均海拔1800米。八月盛夏,绿草如茵铺展至天际,巩乃斯河蜿蜒如带,平展的河谷、起伏的丘陵与茂密的云杉林、散落的哈萨克族毡房共同构成壮阔画卷。这片土地自古便是游牧文明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纽带,草原深处的乌孙古墓群与河谷旁的古城遗址,无声诉说着跨越千年的丝路传奇。

乌孙古国:丝路遗存的文明密码

作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活跃于西域的强盛游牧政权,乌孙国的核心领地便包括今日那拉提所在的伊犁河谷。这个逐水草而居的王国,曾与汉朝谱写了著名的“和亲联盟”: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先后远嫁乌孙王,以政治联姻巩固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共同应对匈奴威胁。

研习中,师生们通过展陈了解到,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逾半个世纪,不仅促进了中原农耕、纺织技术的传播,更深层次推动了汉乌文化的融合。那拉提草原出土的乌孙金饰便是明证——其纹样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狼图腾特征,又融入了中原的云纹技法,成为这段历史交融的实物见证。

毡房·牧道·古驿:边塞诗里的地理注脚

站在开阔的河谷地带,研学团队的目光聚焦于脚下这片土地承载的历史脉络。眼前的走向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印证了岑参诗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繁忙景象),更是当年乌孙骑兵往来的重要牧道。乌孙人曾在此建立王廷,其马队穿梭于天山南北,成为连接中原与中亚的纽带。而边塞诗中反复出现的“毡房”“牧歌”意象,正是对这片土地上“天苍苍,野茫茫”的游牧生活的生动映射。 围坐在古墓群旁,同学们凝视着远方的遗迹。往日在课本中抽象的“金山西见烟尘起”或“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此刻在广袤草原与丝路遗存的背景下,变得无比真切。这片土地上的风物与历史,仿佛为那些豪迈苍凉的诗行提供了最深厚的注脚。

在行走中阅读大地

夕阳为辽阔的草原镀上金辉。师生们用镜头记录下绿浪翻滚的原野,用笔记下与历史、与诗篇对话的深刻体悟。这趟那拉提草原之行,让书本上的边塞诗篇变得立体可感——它们是眼前拂过的带着青草气息的风,是脚下这片见证过“胡马铁骑”与“汉家旌帜”的古老土地,是毡房炊烟里升腾的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精研纸上的诗行,更要走进孕育诗篇的广袤天地。带着对边塞诗与西域文明交融的新认知,师生们将继续前行,在新疆的壮丽山河间深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

上一条:博物寻踪,解码西域千年文脉——文学院师生新疆研学第七日纪行 下一条:赛里木湖:从正午到暮色的光影变幻 —— 文学院师生新疆研学第四日纪行

关闭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