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华商文学院研学团队已整装待发。告别首日乌鲁木齐的初探,师生们怀揣着对边塞诗境与西域文化的热忱,直奔天山腹地。第二日的学习交流,将在雪山碧湖间开启一场与千古诗文的深度对话,让书本中的边疆意象在实地踏访中鲜活起来。 研学大巴开往天山天池的路上,窗外苍茫戈壁渐次被葱茏山色取代。这一日的探寻,以天山天池为核心,串联飞龙潭瀑布与西王母祖庙,在自然造化与人文遗迹中追溯诗文里的西域记忆。

天山天池: 邂逅诗中的雪山碧湖
天池自古便是“西域圣境”,从《穆天子传》的“瑶池相会”缥缈传说,到汉唐诗人的慷慨边塞咏叹,再到清代林则徐笔下“天山万笏耸琼瑶”的壮阔,这片澄澈如镜的湖水,始终映照着中原与边疆千丝万缕的文化交融。伫立池畔,湖水宛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静卧于群山怀抱。远处博格达峰终年积雪的皑皑银冠倒映水中,与岸畔挺拔苍翠的云杉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此情此景,让人不禁吟诵起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中“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的壮美诗行。此行虽未遇漫天飞雪,但这雪山碧湖共生的奇景,正是西域山水磅礴与灵秀交织的另一种风情。正如蒋业勇老师所说,唐代诗人岑参正是因为亲临过西域,才能在诗中写出壮丽的边塞风光,我们作为读者,也需要通过实地考察,才能更好体会其诗歌意蕴。

飞龙潭瀑布:聆听自然的雄浑乐章
自天池下行不远,飞龙潭瀑布的轰鸣已先声夺人。循声而去,只见一道白练自断崖奔泻而下,气势磅礴,水花激溅,雾气氤氲。下方的飞龙潭则显得深邃幽静,与上方的奔腾激流形成鲜明对照。沿着湿漉漉的石阶靠近,飞溅的水珠带着沁凉扑面而来。阳光穿透弥漫的水雾,竟在激流与岩石的撞击处幻化出一道若隐若现的彩虹,引得众人驻足惊叹。此刻,课本中那些描绘虹霓的诗句瞬间有了生命——“彩练当空舞”绝非虚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以最绚烂的笔墨在眼前挥洒。立于观瀑台,耳畔是雷霆万钧的水石交响,心中油然升腾起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意境。虽非庐山,但这奔腾不息、撼人心魄的力量,跨越时空,与诗仙笔下的壮怀激烈遥相共鸣。

在西王母祖庙:徜徉于神话与诗意的长廊
探罢飞瀑的雄浑,师生们拾级而上,造访依山而建的西王母祖庙。这座承载着古老"瑶池"传说的庙宇,朱墙黛瓦,飞檐翘角,静默地伫立在雪山碧水的环抱之中,更添几分庄严与神秘。穿行于殿堂回廊,凝视着描绘周穆王驾八骏西巡、与西王母瑶池欢宴的壁画与塑像,远古神话的瑰丽图景仿佛触手可及。驻足庙前平台,俯瞰云雾缭绕下如镜的瑶池,李商隐那首"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的著名诗篇悄然浮上众人心头。古老的庙宇,浩渺的天池,与这首穿越时空的诗篇在此刻奇妙地重叠。神话的缥缈、历史的悠远与诗人的深沉喟叹,都凝结在这片山水与建筑之间。西王母祖庙的存在,无声地诉说着"瑶池"在中华文化长河中的核心意象,也印证了这片西域山水如何滋养了从瑰丽神话到隽永诗篇的丰沛灵感。

这一日,从澄澈如镜的天池到奔雷惊涛的飞瀑,再到萦绕神话诗韵的西王母祖庙,西域的壮美山河与厚重文脉在眼前徐徐铺展。边塞诗中的意象不再抽象,化作了可触可感的雪山碧波、轰鸣飞泉与寂静庙宇;神话传说也从云端落到了真实的飞檐黛瓦之上。脚步所至,皆是千年文脉的生动回响。带着这份浸透诗情与遐想的震撼,师生们满怀期待,准备迎接下一程——在安集海大峡谷的嶙峋沟壑中,继续探寻大地书写的壮丽史诗,续写与西域千年文脉的深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