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村落家风是乡土文化的精神根系,依托族规乡约、长辈言传身教传承。它以睦邻友善、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为底色,以共同的价值认同凝聚村落共同体,让传统美德在田间地头、檐下堂前生根,成为乡村文明最温暖的精神坐标。 2025年7月7日,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在增城区仙村镇西南村开展探索西南村“家族文化与社会结构”暑期社会实践,挖掘家族兴盛背后的家风传承。

家风如炬:代代相传的智慧
2025年7月7日,“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整装待发,继续挖掘西南村村民口中的活态历史。在这里,家风传承与时代变迁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而何荫康家族的故事,正是这画卷中最温暖的底色。

“幸福是努力得来的,不努力是没有结果的”,这是何荫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常给子孙们讲述自己从军营到回乡奋斗的经历,用亲身故事告诉大家,美好生活不会从天而降,只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才能收获幸福的果实。

“要遵法守法,不要违法犯法”则是何荫康为家族划定的政治底线。他常常告诫子孙,法律是不能触碰的红线,即使生活再艰难,也不能走歪路、干违法的事。他表明:即使在农村,也要做合格的农民。 这些家风语录虽然朴实无华,却如同明亮的灯火,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何家人前行。
乡土记忆:时代变迁的见证

在西南村的街口,有一间名为“卖鱼粮”的老铺子。四十余载的岁月流转,斑驳的门楣见证了无数晨昏。这间被村委授予“文明户”称号的老店,如今由一对银发夫妇悉心经营。 实践队队员们踏入店内,剥落的墙皮和泛黄的老照片,仿佛在诉说着西南村独特的历史记忆。
寻探老年旧物
铺子墙壁上错落有致地悬挂着泛黄的老照片,有孩子们结伴游历京城的欢颜,自己怀抱着孙辈的慈爱,老两口相携相依的温情,以及寿辰时的团圆之乐。但最让实践队队员们感到印象深刻,颇有感触的是的是那张记录着店铺旧貌的合影——老式货架前,年轻的夫妇并肩而立,质朴的笑容里,凝结着“货架上的旧时光”。

聆听岁月回响
店内摆放着各种生活用品,从简单的日用品到孩子们的零食,每一件都承载着这对夫妇的心血。角落里,一台老式收音机静静地摆放着,偶尔传出几声熟悉的旋律,仿佛把时间拉回到过去。 在角落里,还摆放着一面老式镜子。这面镜子的边框已经有些磨损,镜面也略显模糊,但依然能映照出岁月的痕迹。这面镜子款式特别,是奶奶女儿还年幼时所购置的,至今已经使用二十多年,虽然现在看起来很旧了,但它见证了这个家庭这么多年的变化。 岁月在镜子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它的存在却让老铺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看到这面镜子,仿佛从中能看到了过去的影子。

展望未来:以传承续写篇章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村民们的坚守与传承,不仅是家族的财富,更是乡村发展的基石。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份家风,续写西南村的美丽篇章,让家风如炬,照亮前行的路。
老铺见证的乡土变迁
“卖鱼粮” 老铺经营四十余载,爷爷回忆往昔贩饼、采矿时盗窃频发,而如今在党和村委治理下治安改善,村委与社工在传统佳节组织村民共制月饼,延续着温暖的乡情民俗,老铺的岁月流转折射出乡村治理与民俗传承的变化。
家庭承载的乡土记忆
何荫康一家四代同堂,他亲历 1959 年大洪水、1976 年全村修路等事件,见证了西南村从泥泞小路到柏油马路、从土坯房到整齐楼房的蜕变,其 “努力、诚实、守法” 的家风与家庭聚会中不变的亲情,展现了家族与乡村共成长的韧性。

结尾寄语
烈阳仍炙烤着西南村的土地,“红炬薪传,声影岭南” 实践队的队员们不仅记录下老铺四十载的坚守、家族四代同堂的温情,更读懂了西南村在时代变迁中,因家风传承、乡情凝聚而焕发的生命力。实践队将带着这些鲜活的故事继续前行,让西南村的乡土之声与精神力量,随 “红炬” 之光在岭南大地上持续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