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 |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追寻西南村村容焕新历程

2025年07月10日 11:03  浏览次数:

为积极响应“建设文化强国”与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战略号召。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在仙村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西南村村委和仙村镇社工站联合开展大学生党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口述史为调研方法,用声音和影像记录西南村村史文化与人文特色,不断推动岭南文化活态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合。 2025年7月8日,“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持续深入西南村调研,今日实践队队员们分别走入何景超、何锡球、何照明家中,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片段,聆听老人们讲述这座村庄70年来的沧桑巨变。

旧时院落今犹在,换了人间新容颜

在85岁高龄的何照明的家中,这位老人用家中珍藏半个多世纪的老物件——59年的婚嫁木桌和60年仍能保温的铁水壶,为我们娓娓道来西南村人居环境的时代变迁。老人布满皱纹的双手轻抚着这些承载记忆的老物件,眼中闪烁着见证者的光芒。

从简单的村容清洁到专业保洁队伍定期维护;从缺医少药到医保全面覆盖,何照明细数着村庄的点滴变化。他特别提到,如今村里的绿化工程让曾经杂乱的空地变成了古树公园,定期消杀服务走进了每家每户的院落。更让老人感慨的是,干部们走村入户的频率明显增加,对群众生活的关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 在讲述中,老人不时提及子女们的现状——务工的大儿子、经营五金店的二儿子和打理荔枝园的女儿,这些不同的人生轨迹恰恰折射出乡村振兴带来的多元发展机遇。他说现在邻里关系更加和谐,随着村中绿化工程持续推进,村民对家园的认同感与日俱增。

村容村貌的变化背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当定期消杀服务走进农家院落,当医保政策惠及每位村民,当古树公园取代了杂乱空地,西南村正在书写着人居环境改善的当代样本。

昔日识字即为贵,今朝求学志更高

76岁的何景超至今记得自己幼时无法上学的遗憾,那时候物资匮乏,很多人都没办法读书上学,但如今,他的孙辈们也可以穿着整洁的校服,乘坐校车前往现代化的中学。 何景超一家人的受教育经历,勾勒出一幅乡村教育发展的生动图景。哥哥何景超与弟弟何华弟都是西南村的村民,他们在与实践队员聊天中谈到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政策变好,孩子们有更多读书和工作的机会。而他们也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子女文化程度较高,孩子们都成功上了大学。

西南村民们的教育理念在时代浪潮中经历着深刻嬗变,从“识字就算文化人”的朴素认知,到“上大学才有出路”的坚定信念;从“农闲才读书”的实用主义,到“教育改变命运”的价值追求。这种从“耕田传家”到“耕读传家”的转变,不仅是个体命运的转折,更是一个个时代进步的缩影。 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重视教育,西南村设立奖学金,建设图书室,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越来越好。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硬件改善上,更深深扎根在村民的思想观念里。教育不再是奢侈的梦想,而是改变命运的现实路径,成为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家承一脉传薪火,院载千秋话变迁

在蝉鸣荔红的七月,“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录音笔与相机,走进西南村的巷陌深处。他们用青春的温度,焐热了那些即将消逝的乡村记忆。 在何照明老人斑驳的院墙下,阳光透过古榕的枝叶,在记录本上投下细碎的光影。老人讲述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在何景超兄弟的教育故事中,年轻学子们看见的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个村庄教育变迁的缩影。

这些被定格的乡音,被收藏的故事,就像一粒粒种子,既承载着过往,又孕育着未来。大学生党员们用专业与热忱,在田野调查中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文化接力”——让记忆不会随风而逝,让乡愁得以安放。 当夕阳为西南村披上金色的薄纱,实践队员们明白,我们笔下记录的不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在书写岭南文化的新篇章。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对话,终将成为新时代最动人的和声。

上一条:暑期实践|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聆听对越反击战英雄口述烽火岁月 下一条:暑期实践|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探寻西南村历史文化根脉

关闭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