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三个层次

2014年10月31日 16:13  浏览次数:

第一,原理性知识。从具体事物和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的、具有超越性和普遍意义的理论知识。原理性知识除了直接概述某一学科基本原理的“概论”,更重要的是该学科奠基性的理论经典。经典经过历史淘汰甄选出来的,因此它携带着许多历史信息与文化的启示经典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大多很难以简单的理性加以解释。后学者只能将其归于历史,对它们进行阅读、反思或进行建设性的驳正传统的书院式教学、现代大学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一直重视经典的阅读并因此而为大学保留了很宝贵的教育资源。

经典细读是原理建构的基础。所谓 “细读”,实际上就是以“原典实证”推进的文本批评。这是一个认真辛苦的读书和思辩的过程,它是一个丰富自己学术基础、矫正自己知识错乱、提升自己在文本使用和处理上的基本能力、从而形成学术观念的过程。导师在这里的责任,便是把严关口,对不太习惯做文本细读的学生,一定要训练他们从喜好空口说白话的狂热中解脱出来。我们有的学生长期被中国人文学界虚靡的“理论”所迷惑,在没有读多少文本之前,就要研究这个“主义”那个“论说”的,听来听去,漂浮的说辞竟然没有一个能够落实到一处“文化事实”上,真是一派胡言。导师要开导他从这样的“痴迷”中醒悟过来,把兴趣和热情放置在“文本细读”上,以求自己学术一身的保障。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自身必须保持脚踏实地、不吹牛不胡说的学术心态

经典阅读中,能够从空隙间看出它的事实,从反面看出正面的问题,那就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第二,特殊案例性知识。特殊案例主要是指: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包含丰富信息的事例。举个例子,明代有一位妙龄少女,叫冯小青,16岁出嫁,18岁就死了。她的经历包含非常丰富的关于中国古代女性性心理的信息,清代很多笔记野史都记载了她的故事。费孝通的老师潘光旦先生经过考证分析,发掘出这一个案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启示,写出了一部很有影响的专著:《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潘光旦文集》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再举一个例子: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研究者以耶鲁大学为案例,通过对耶鲁大学独特的文化品格的分析,提出:耶鲁大学坚持其保守的文化传统,是其能够跻身一流大学的核心经验,并认为,其经验具有普遍意义。(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把原理和规则运用到特殊案例中的知识。学习过原理,又读过一些经典,了解一些事例,是不是就一定能够很好地运用原理解读、发掘出案例中蕴涵的意义呢?不一定。因为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需要书本之外的能力。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这个“数”,也是一种知识,只不过是一种“口不能言”的知识。用美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德来夫斯的话来说,它是不能被语言化的知识,这种知识属于“身体的知识”。德来夫斯把身体的知识思维的知识,分别称作“经验基础之方法的知识”“规则之事实的知识”。从西方哲学的传统看,直至二十世纪以来,仅把一般的事实的知识,看作是唯一的知识种类。此种立场,基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的知识观,即知识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精神的问题。德来夫斯指出,方法的知识,不但是全部的人的身体的活动,如骑脚踏车和游泳之类,而且专门的活动境遇,如医生诊断病人,经营者决定政策,也同样适用。他特别强调,就专家而言,事实的知识和方法的知识都是要兼备的。

事实的知识方法的知识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而是紧密联系的。事实的知识如“骑自行车之法”,人们在练习时,可以借助于这种方法的知识。只是一个人能自如的行时,他早已经忘掉了“骑自行车之法”。如果总是想着“骑自行车之法”,那么他将永远留在初步者的水平上。

 

                                                           (赖力行)

上一条:文学系举办12届毕业生论文专题讲座 下一条:如何处理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关系

关闭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