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行万里,在青岛探寻中外文学奥秘 ——文学院师生赴青岛-哈尔滨研学首站

2025年09月09日 17:01  浏览次数:

为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学与本土文化交融碰撞的深入理解,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专任教师李宜萱老师、刘铭老师、林曼萍老师、宋玉老师、戴城乡老师携学生团队赴青岛、哈尔滨两地开启为期7天的研学之旅。此次实地考察,旨在让学生领悟青岛、哈尔滨的独特文化在与外国文化交流碰撞中产生的独特魅力。

研学首日,师生团队顺利抵达拥有浓厚历史底蕴的海滨城市——青岛。在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很快便投入到对当地的探索中,行程聚焦于最能体现当地中外文化交融的景点: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青岛文学馆、栈桥景区。

青岛德国总督楼 凝固的文化记忆

首站我们便抵达了建于1905年的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静立于青岛市中心信号山南麓,似一位沉默而睿智的老者,在岁月长河中静静伫立。它亲历了青岛从被德国殖民的屈辱,到遭日本侵占的苦难,再到最终被中国收回的荣耀,这百年历史的跌宕起伏,都被它一一铭刻。

该建筑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主体融合德国威廉时代新罗马风与青年风格派,却在细节处藏满 “中国巧思”—— 塔楼屋顶坡度与明清建筑一致,北面“女儿墙”覆盖着传统琉璃瓦,连施工都由中国工匠按德国图纸精筑,东西方工艺在此完美对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精湛的建筑艺术造诣,当之无愧地成为青岛重要的城市地标和热门旅游景点。它是青岛的“建筑活化石”,更是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百年间中西文明碰撞与共生的故事。置身于此,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能真切地看到青岛历经的百年沧桑,感受其兴衰荣辱;更能透过它,见证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与发展进程。

文学馆 中国文学与西方异域文化交流

结束了总督楼的行程,接下来我们的目光投向青岛文学馆。青岛文学馆是国内第一家城市文学馆,通过探看馆里的一系列实物与文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青岛文学的发端与流变。

首先,走入地下一楼的文学放映室,空间里满是青岛的文学诗集。其中,《淹死一条河》的创作原稿引发学生和老师的热烈讨论。 随后,走进青岛文学馆一楼,映入眼帘的是闻一多先生的散文《青岛》的摘抄语录。经查阅深读《青岛》全文,我们能发现闻一多先生自然地将西方的唯美主义以及沉重的历史融入《青岛》全文,他不自觉地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创作中进行比较与区分。这不仅体现了外国文学的异域文化素养,对于评价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深入探索文学馆,发现独属于青岛的《海鸥》(后改《青岛文学》)这一综合性文学月刊铺满了整面文学墙。不仅如此,各种文学作品,如诗集、小说也裱在玻璃展示架上。

最后,师生在留言本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刻录下了自己的文字。经此探访文学馆,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文学具有无限可能、文学需要记录、文学需要铭记。

上一条:跳出传统课堂!这场教师表现力培训,让戏剧与教学碰撞出新的火花 下一条:【穹顶之下,语言之间】文学院学子探寻哈尔滨的中西文化交融印记——2025年文学院哈尔滨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关闭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