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学、历史文化和国情的理解,将课堂所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华商文学院党委郭堪通副书记、党委委员谢树萍老师、团委书记王怡荻老师,以及古代文学专任教师蒋业勇老师、罗春菊老师,带领学生团队远赴新疆,开启研学之旅。此行旨在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西域大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脉络。

研学首日,师生们从广州启程,顺利抵达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短暂的休整后,大家立即投入到对这座丝路重镇的初步探索中,行程聚焦于最能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生活气息的区域:国际大巴扎、领馆巷及和田二街。
在国际大巴扎:连接古今的商贸图景
踏入规模宏大的国际大巴扎,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瞬间将大家带入浓厚的异域氛围中。来自各地的特色手工艺品、干果、香料等应有尽有。置身其中,同学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代丝绸之路上商旅辐辏的盛况。孙同学感触颇深:“以前在课本上读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想象的是驼队和沙漠。今天在这里,看到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交易着各种货物,那种跨越地域的商贸活力一下子具象化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在这里变得非常直观和生动。”

寻味领馆巷:舌尖上的文化交融
离开喧嚣的大巴扎,师生们漫步至充满烟火气息的领馆巷。这条老街虽因历史渊源而得名,如今已成为汇聚新疆各地美食的文化长廊。烤馕的麦香与烤肉的孜然香气在空气中交织,维吾尔族师傅熟练地翻动着滋滋作响的羊肉串,哈萨克族大妈热情地招呼客人品尝手工酸奶。这条街就像新疆多元文化的缩影,有着最打动人的是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智慧。唐代诗人岑参笔下“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的宴饮场景,与眼前的热闹何其相似。美食,始终是连接古今、沟通各族的最好媒介。

夜访和田二街:体验地道生活与文化
傍晚时分,师生们来到烟火气十足的和田二街。这里是品尝地道新疆美食的绝佳去处,烤羊肉串、烤包子、手抓饭、手工酸奶等香气四溢。大家围坐一起,品尝美食,感受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蔡同学说:“尝到刚出炉的烤包子,外酥里嫩,味道特别香。王老师提到唐代就有类似的食物记载,一下子就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了。通过饮食,能最直接地感受到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这种体验很深刻。”

首日的乌鲁木齐初探在充实中结束。从现代商贸中心到充满历史感的街区巷陌,再到充满烟火气的美食街,师生们通过亲身的观察、体验和交流,初步触摸到了新疆独特的历史文化肌理。书本上的文字、历史事件和文学描写,在真实的场景中获得了新的维度和温度。实地印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力,感受到了多民族文化的和谐交融,也体验了浓郁的地方生活风情。这趟“诗卷随行”的旅程,其意义正逐渐显现——在行走中阅读大地,在体验中深化认知。带着首日的收获与思考,师生们期待后续更深入的研学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