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戏剧爱好者的创作能力,深化对戏剧艺术的理解,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于2025年5月23日上午10时30分,在肇庆校区8号楼109室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戏剧的创作方法与技巧的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李学武教授 担任主讲嘉宾。同时,蒋家国教授、姚新勇教授史挥戈教授、黄厚斌老师、罗兰老师、米会老师、孙娇老师及文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王桂华老师 亦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李学武教授 是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她不仅在多所著名高校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并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深造,其学术视野广阔,教学经验丰富。且主要教授编剧等创意写作类课程,已出版多部小说集与学术专著,编剧创作多部影视及话剧作品,同时从事影视批评。曾获中国科幻银河奖,秦文君儿童文学奖。其代表作品包括话剧《振铎》,小说《雪天的镜子》《养月亮的小孩》《水神的孩子》等

讲座伊始,蒋家国教授 代表学院致欢迎辞。蒋教授提到,华商学院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下荔湖剧社,为满足同学们对戏剧创作的浓厚兴趣与学习需求,特邀李学武教授就“戏剧的创乍方法与技巧”这一核心主题进行深度分享,衷心期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创作灵感,获得深刻示。她亦寄语在场学子,要珍惜此类学术交流机会,不断提升学术意识,拓展学术视野,锤东学术思维,为未来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紧接着,在热烈的掌声中,李学武教授 开始了精彩的演讲。她首先强调了戏剧独有的“现场性”及其核心的“观演关系”。她以话剧《振铎》的创作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戏剧创作的方法。首先是资料搜集与人物塑造阶段,她强调这如同认识一个人,需通过大量阅读郑振铎的传记、年谱、全集以及相关回忆文章,深入理解人物的生平与性格,特别是其“真”的一面。她还分享了使用不同颜色便签对资料进行分类标记的实用技巧,并指出对时代背景(1935-1941年的暨南大学及上海)的研究也至关重要。最终目标是让人物在创作者心中“立起来”
随后,在寻找结构与美学选择阶段,面对郑振铎生平中众多分散的事迹,如在暨南大学的经历、文献保存工作以及“最后一课”等,李教授选择以一场虚构的“审讯”作为核心结构,将这些线索巧妙串联起来。基于此结构,该剧确立了以写实主义为主的美学风格。
进入排练中的修改与磨合阶段,李教授坦言剧本创作并非一蹴而就。受电影剪辑思维影响,初稿场次多达21场,后因舞台实际操作(如换景时间、道具成本等)和专家建议,最终精简至9场。她强调编剧要避免“自恋”,勇于删改,并根据排练和观众反馈(如“信息茧房”问题)不断调整剧本,使之更贴近舞台呈现。
李教授还介绍了《振铎》的排练过程,包括舞台布景(利用几何图形实现场景多功能生)、灯光设计(如用蓝色调营造审讯氛围,用影子暗示人物)以及LED屏幕的运用(如展现历史场景和文献资料)。演员训练方面,她强调了“声台形表”的重要性,并分享了通过“百问”帮助演员深入理解角色内心,以及运用特定训练方法激发演员情绪的经验。
在戏剧技巧方面,李教授指出“戏”与“剧”的本质均包含冲突。她简述了戏剧冲突的要素(人物、动机与目的、阻碍)和类型(人与人、人与内心、人与环境的冲突),并提及了戏剧冲突的特征(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

李学武教授 的讲座深入浅出,为在场听众呈现了戏剧创作从构思到舞台呈现的完整画卷,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坦诚的分享获得了热烈反响。讲座最后,观众与李学武教授合影留念,为本次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