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跨越山海,共话语言生态——我院师生赴云南开展语言调查与学术交流活动

2025年09月27日  

为深入探索语言生态与应用型教学的融合路径,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素养,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师生一行16人,在对外汉语系冉茅老师、匡芳莹老师等6名老师的带领下,于9月19日至23日赴云南省昆明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语言调查、普通话推广调查与高校交流研学活动。本次活动以“语言生态考察+文化体验+学术交流”为主线,结合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课程相关内容进行实践,研学内容丰富、行程紧凑,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与交流成效。

溯源历史, 感知多元文化语言景观

9月20日上午,研学团队首站抵达昆明茶文化博物馆。在缕缕茶香中,师生们沿着茶马古道的文化脉络,系统了解了云南茶叶的种植、制作、贸易历史以及茶文化在促进汉、藏、彝、白等多民族语言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纽带作用。茶马古道不仅是商品流通之路,更是语言、习俗、信仰传播的走廊,其蕴含的多语接触与融合现象,为语言生态研究提供了生动案例。

当日下午,团队转赴云南省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云南历史、民族与文化的殿堂,馆内丰富的青铜器、佛教文物、民族服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大家重点考察了馆内各类说明文字、导览标识的多语使用情况,如汉语、英语、韩语等语言文字,并围绕“博物馆作为语言景观空间如何构建文化认同”展开了初步讨论。通过实地观察与记录,学生们对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呈现方式、功能划分及其背后的文化政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行走边境,采集鲜活语言生态样本

9月21日,团队奔赴中越边境的河口瑶族自治县,开展全天的边境语言景观采集工作。河口口岸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商贸活动频繁,人员往来密集,语言环境复杂多元。师生们以河口口岸附近的三条主要街道(滨河-天香街路、河边街-天香街、龄陵街-天香街)以及口岸周边为核心区域,系统采集了沿街商铺招牌、广告牌、公共指示牌、政府公告等多语标识,并利用拍照、笔记等方式进行了详细记录。 除静态景观采集外,团队还分组对当地部分经商者、务工人员及居民进行了简短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日常交际、商业活动、跨境往来中的实际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以及面临的沟通挑战。边境地区特有的语言混用、代码转换现象,以及语言作为经济资本、身份象征的现实功能,为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也使大家对语言生态的多样性、动态性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校际对话,共商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新路径

9月22日,我院参访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并得到该院周雳副院长、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刘映杉老师等的热情接待。交流会上,周雳副院长详细介绍了红河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设历程与显著成效。该专业依托地缘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目前已成功运营2所孔子学院和2所孔子课堂,构建了完善的“专业+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其打造的写作训练基地、口语表达训练基地、卓越人才培养基地“三基地”品牌,通过特色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为服务区域发展与国际中文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冉茅老师对红河学院的热情接待与经验分享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同时双方就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校企合作、跨文化能力培养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双方一致认为,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应加强校际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探索应用型、复合型语言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上一条:双节同庆,温情相伴——文学院举办国庆中秋留校学生茶话会 下一条:金秋遇华商 文苑启新程——文学院2025级新生师生见面会圆满举行

关闭

©2025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802000240号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华商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