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开拓文学院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推进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于3月8日上午9点,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了题为“AI时代 学者何为?”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聚焦于AI技术对人文学科的冲击与学者的自我定位,同时延伸至对古代文学教学创新的思考,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讲座邀请了原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河南报业集团《大河报》评论员、主任记者、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宋立民教授担任主讲人,讲座由文学院李保民教授主持,出席嘉宾包括王树林教授、刘洪生教授、王长杰教授等教师代表。
宋立民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AI时代学者的角色与使命。他指出,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学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AI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能够快速处理海量数据、辅助文献梳理等;另一方面,AI也对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和人文学科领域产生了冲击,促使学者们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宋教授还特别强调了在这样的技术浪潮下,古代文学教学更需要创新以保持其活力。
在讲座中,宋教授详细阐述了AI无法取代学者的三个理由。AI虽能处理数据、生成文本,但却难以真正理解文化背景、把握情感与风格,更无法进行艺术再创造。对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AI仅能进行字面翻译,无法像学者那样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意义。此外,宋教授还通过鲁迅笔名背后的内涵、张莹莹的故事等生动案例,展示了人文学科在个性化表述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优势。这些观点也为古代文学教学提供了启示——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而不仅仅是只是理论知识的灌输。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宋教授耐心解答。针对“教师行业是否会受到AI浪潮的冲击”这一问题,宋教授表示,AI确实可能对教师行业产生一定冲击,但人类学者在捍卫尊严、传承文化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宋教授还建议现场的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使古代文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还提出了古代文学教学创新的具体办法,比如利用AI技术辅助教学,开发智能辅导系统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等。
讲座结束后,李保民教授对宋立民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和赞赏。他认为,宋教授的讲座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指导,更引发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在AI时代如何自处。他表示,宋教授所探讨的AI时代的自我定位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他特别强调了美学发生认识论中审美体验的重要性,这种强调体验和情感的观点,也为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许多同学反映,这场讲座让他们对AI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场活动的成功举办,凸显了文学院在前沿学术探索上的努力和成果,搭建起师生间思想碰撞与成长的桥梁。展望未来,文学院将继续探索如何将AI技术与传统文学教学相结合,推动教学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

宋立民教授

李保民教授

同学提问

大合照
(供稿人:杨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