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2018年3月27日星期二19时,小说家张翎于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中央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开讲,本次文远大讲堂主题为“我的海外写作之路”。在讲座开始前两个小时,报告厅门口排队听讲座的队伍就已经排到了图书馆门口,同学们热情高涨,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华商文学院院长王列耀教授上台致辞,并向在座的嘉宾及观众介绍了张翎老师的作品。在王列耀教授简明的介绍后,张老师开始了她今天的讲座。

首先,张翎老师为我们掀开《余震》这本书的面纱:《余震》是冯小刚导演大片“唐山大地震”的原著小说,其在国际书坛中颇负盛名。紧接着,她向我们分享了在创作这本小说的心路历程。对于这本小说在国际书坛上引起的轰动,张老师对此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她表示:“《余震》是我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但不是最好的作品,目前我还没有写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她希望有一天,电影和小说不是彼此的替代品,而是能彼此熠熠生辉。接着,她谈到了自己关于梦想的见解,她认为:梦想不是空想,对待梦想我们要时刻怀揣激情,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作家想取得成功,要脚踏实地,依靠的不是名利,是对写作的热爱。

随后,张老师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经历。《余震》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于她在北京机场一家书店里阅读的《唐山大地震回忆录》,这本书的许多史实,让她萌生了创作一本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小说的想法。一本小说的完成,背后付出的艰辛也是成千上万的。在旅居外国期间,张老师为了完成《余震》,经常到书店中寻找史料,也时常走访当事人。通过钻研回忆录,张老师写出了真实且具有代入感的作品,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许多情节都来源于此。“有一些痛苦可以解决,有些则终身难忘。”她在最后总结这本书时说道。

《劳燕》距离《余震》出版已经有十年时间,张老师讲述了这十年的经历,她认为,这是一个过渡的过程。接着,她介绍了《劳燕》这本书的故事梗概。《劳燕》这本书的灵感来源纯属偶然,“我在美国发现了温州,又在温州发现了美国”。通过对阅读的热爱,张老师在美国阅读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温州玉壶在抗战期间有一个中美抗战训练营,随着对温州老兵的走访,她得知了关于抗战时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加以改编后,随之完成了《劳燕》这部作品。接着,张老师深情朗读了《劳燕》中扣人心弦的一段故事情节,张老师的朗读带动了在场师生的情绪,仿佛身临其境,朗读完毕后,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最后的互动环节中,不少师生踊跃发言提问,张翎老师耐心地解答了他们关于写作及跟写作有关的各种疑惑,根据自己平时的写作经验,给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本场讲座中,张老师时而幽默风趣,引得在场师生捧腹大笑,时而又非常严肃,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人生会遇到许多坎,每个坎都像是一场灾难,陷入绝境不完全是坏事,它能调动人最积极的能量,我们要学会在逆境中绝地反击。”张老师对于生活,对于梦想的理解,是极为透彻的。此次讲座以张翎老师的创作历程为主题,在她的故事中,同学们获益匪浅,他们收获的不止是关于写作的知识,更是人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