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讲座回顾 | 咬文嚼字溯近代,文学转变引深思

2017年12月13日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文远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九期之“近代文化背景中的文学转变”讲座于12月12日15时在中央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暨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魏中林教授。    

莅临本次讲座的嘉宾有华商文学院院长王列耀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尹康庄教授,文学系主任赵维江教授,文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兼分管学生工作副主任何顺发老师,文学系办公室主任张铭君老师,文学系团总支书记兼学生会指导老师丁洁老师,以及其他领导嘉宾们。    

讲座伊始,作为本场讲座的主持人赵维江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大致情况阐述了中国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随后讲座正式开始。魏中林教授首先提出了对“近代”二字的理解:近代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辛亥革命结束的一段时间。近代文学史则指这个阶段的文学。但是不管是从时间,抑或是从文学史本身的发展而言,近代文学史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后他总结得出:文学是历史的一部分

紧接着,魏教授点出了近代文学相比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特殊之处:近代文学的文化背景相对于古代与现代文学而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西方列强的入侵、文人志士的自强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西方文学思想渗透中国传统思想,这一思想的渗透史称“西学东渐”。

他进而提出设想:如果没有近代西方文学思想的渗入,中国近代文学还会不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

魏教授的观点是否定的,他引用了捷克著名文学史家雅罗斯拉夫·普实克的名言--“如果没有外界的冲击力,在单一的文化条件下,文学的自然进化不能产生全新的结构”来论证中国近代思想的改变,其根本原因是西学东渐导致近代文学背景发生根本变化。至于为何中国近代文学时常被忽略,魏教授认为:一是其政治、社会性操作太强,二是其美学意义远不如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

接下来魏教授又为同学们讲解了近代文学的形成近代文学的形成的主轴与最高主题分别是西学的进入与文人志士的救亡图存运动。推动近代文学形成的则是诸如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文学受到的关注度提高、商业操作的介入等等诸多因素。

讲座已接近尾声,魏教授还为同学们讲解了古典诗歌转变成为现代诗歌的历程:古典诗歌首先发展为新学诗,再发展为新派诗,最后发展成为白话诗。这其中的变化离不开社会背景的变化,也离不开诗人们求新、求变的思想。

在魏中林教授的演讲结束后,赵维江教授上台进行本场的总结发言。他提出:近代文学对接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正如现在一样,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现代文学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系的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将自身学到的知识与当代的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讲座结束后,我们也采访到了两位来听讲座的同学,她们分别来自汉语言文学班与新闻班,虽然是不同的专业,但同对近代文学的兴趣使得她们参加了本场讲座,也希望在讲座中自己能更加了解近代文学。在听完讲座之后,她们都表示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表达自己在未来也会参加类似讲座的愿望。    

    此次的文远大讲堂以近代文化背景中的文学转变为主题,带领同学们深入地探讨了近代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巨变,也点明了“文学是历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同时也指出,现代文学的发展需要与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文学知识。

上一条:户外团生|十二载辛苦耕耘 新征程鲲鹏展翅 下一条:讲座预告 | 我希望与你遇见文学的小美好

关闭

©2025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华商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