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脉的在地性探索——文学院师生成渝双城考察活动圆满结束

2025年09月15日 17:07  浏览次数:

2025年8月21日至8月27日,为深化构建文学地理认知,破解书斋式文学研究的局限,解码川渝文学基因,文学院“2025年成渝双城的文学地图——巴蜀文脉的在地性探索”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文学院6名专业课教师的带领下走进成都、重庆,开展为期七天的巴蜀文化基因中现当代文学的深度探寻之旅,通过探访现当代作家故居、问访博物馆和深入社区探寻巴蜀地区丰富繁荣的文化基因,解构巴蜀文化基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神滋养与美学重构。

精心筹备,奠定坚实基础

行前,老师们组织了三次筹备会议,既确定了活动的核心目标,又让全体同学共同商议,明确了行程规划、学习任务,同时逐步完善安全预案。同学们在会议后积极投入,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查阅、线上沟通等方式,努力制作初步活动方案。 针对初步方案,团队进行了多轮模拟推演和调整,充分考虑可行性、安全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对行程细节、任务分工、应急预案等进行反复打磨,确保了行前准备的周密与完善,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沉浸体验,收获实践硕果

21日上午,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落地成都,稍作休整后奔赴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就此开启一场兼具精神传承与文化探寻的实践之旅。

在探访李劼人故居的过程中,师生们通过游览展馆外的家风文化长廊、观摩馆内保存的手稿,体会其所承载的温度以及地域情怀,探寻并解读了巴蜀文化脉络所蕴含的“在地性”内涵。老师们还现场讲解了李劼人作品与成都本土文化、世界文学的交融,这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传承离不开扎根本土土壤,也离不开以开阔的眼界接纳多元视角。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化脉络实现长久的延续与发展。

22日上午,师生一行循着余秋雨散文的足迹来到了都江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座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治水思想,三大主体工程展现的智慧至今影响着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思路。这次实地探访的经历既让同学们真实体会《都江堰》中余秋雨先生对它的孺慕之情,也启示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在创作中至关重要。

22日下午,为打破课堂与文化现场的壁垒、挖掘多元文化资源与文学创作的内在逻辑关联,文学院师生一行走进了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所代表的古蜀文明,是西南地域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源头,当作家们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时,这颗长江上游文明的璀璨瑰宝能够回应跨越千年的呼应。同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物让学生们意识到,文学创作的“创新”是可以从古老文明的审美表达中汲取养分的。

23日下午,研学团队转场至青羊区,依次探访巴金故居、双眼井、巴金文化长廊与慧园,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感受现当代文学巨匠的精神世界。 沿着巴金的人生轨迹,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现当代文学家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传递人文关怀”的核心特质,也进一步加强了对现当代文学“社会责任”的认知,为后续文学研究与学习明确了“以文载道”的方向。

24日上午,带着增强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域文学和民间文化的理解与联系这一目标,师生们前往四川乐山参观唐朝匠人之佛学巨作——乐山大佛。瞻仰着高大的佛像,有同学细腻觉察出这千年前一锤一凿凿出的,不只是镇水的信仰,更是对“众生安稳”的盼望,也有同学认为这也是一种民间的信仰,它渗透在民间世界,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随后,为走进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郭沫若,体会绥山沫水、诗书新潮和家国之心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24日下午,师生们前往位于乐山市沙湾区的郭沫若故居与郭沫若纪念馆。

如果说故居那檐牙高啄、苔痕斑驳的童年栖所与其后代的鲜活记忆相互交织,让同学们得以一窥一代文豪最初的精神底色,那纪念馆则是详细介绍了郭沫若先生的一生,也向世人展示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是如何养育出这个聪慧、气质非凡的人才。 郭沫若故居和纪念馆的参观拉近了同学们与这位优秀的现当代作家的距离,得以透过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字看到他眼中的巴蜀文化。

25日,文学院师生一行从成都启程,前往重庆开启红色研学之行。当日午后,大家先探访白公馆,再走进渣滓洞,于革命旧址中触摸历史印记,在历史脉络中感悟红色精神。

当天的最后一站是人民解放纪念碑。从白公馆到渣滓洞,从革命旧址到见证解放的纪念碑,文学院师生在走访中,让红色记忆从文字走向实景,也让“解放”二字的分量,在历史的串联里烙进了心底。

26日上午,文学院师生一行来到了雅舍——梁实秋纪念馆。屋内以梁实秋先生的生平为线索,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影像资料展览,着重讲述其在北碚时的经历。在北碚期间的创作,折射出他对巴蜀大地的深切热爱,也将这种地域情感以作品为载体融入抗战时期的民族集体意识中。梁实秋先生带着对自由与人文的执着,在这“聚蚊成雷”的陋室里,于艰苦抗战年间点亮一盏不灭的文化灯火。

下午,则是本次研学的终点站——老舍故居。

在北碚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创作了大量抗战文学作品,更是写出《四世同堂》的前两部。这部巨著虽聚焦北平,但其间对家国情怀、民族气节的思考,无疑也融入了老舍在抗战大后方重庆的所见所感。

总结讨论,凝聚成长力量

在此次研学之行中,老师们组织了多次研讨会,让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梳理并展示了各自的研学感悟。同学们畅谈收获,分享心得体会,将个人见闻转化为集体财富

在行程结束后老师们还及时组织了总结分享会,师生们一致认为,针对本次研学活动的行前知识储备、自由活动时间分配、后期成果转化形式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为未来举办的研学活动积累经验。

通过这次蜀地之行,文学院的学子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巴蜀文化脉络,清晰地认识到巴蜀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滋养,对特定历史时期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滋养,以及作家对地方的深情厚谊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上一条:青春赴新程,“文”启新华章 ——文学院2025级迎新工作圆满落幕 下一条:文学院系刊征稿

关闭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