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表演·育人——戏剧表演与文学新叙事研讨工作坊回顾

2025年09月13日 17:05  浏览次数:

为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号召,推动文学教育与戏剧艺术跨学科融合,探索人文教学模式创新,培育新时代文科人才,构建“文学叙事-戏剧转化”教学路径,提升学生创造力与表达力,文学院与新叙事内容产业学院于2025年9月2日共同策划举办了“叙事·表演·育人——戏剧表演与文学新叙事研讨工作坊”活动。 信剧团发起人兼艺术总监三黄、资深戏剧创排指导教师诸葛笑笑、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李华老师,三位来自北京的专家老师与文学院骨干教师学生共聚一堂,深入探讨戏剧赋能文科新发展。

三场主旨分享

在研讨会开始之前,伍世昭书记就戏剧为文科发展注入新动力进行分享致辞,代表学校对专家老师们进行欢迎。新叙事内容产业学院副院长许文龙老师、文学院张倩老师出席本次会议。

三黄老师结合自身多年对鲁迅作品阐释和改编的演出经验,以《以鲁迅文本为例阐释文学改编戏剧的心得》为题进行了分享。指出文学文本改编的几种思路,针对文学文本对白少,内心独白多等情况,要摒弃线性创作的思路,运用“交响乐多声部”的创作方法,综合运用音乐、灯光、舞美、肢体等方法呈现作品,丰盈主旋律,丰富表现维度,如运用舞踏表现《奔月》作品中嫦娥一段复杂的内心活动,以歌队表演反映射日英雄后羿昔日荣光。

诸葛笑笑老师从经典戏剧作品出发,分享主题为《丹麦王子要杀他叔儿,与我何干——从经典戏剧文本中发掘创作支点》。指出在对传统戏剧作品的重新演绎中,时代、主体和观众均已不是百年前的,要创造跟当下的人们之间的情感链接,戏剧是发生在此时此地的艺术,戏剧的创排背后,要多询问为什么,寻找戏与人之间的关联,戏剧创排的二度创作中,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进行解读与创造。

李华老师分享了《推销员究竟为何而死——探索<推销员之死>戏剧的前提》,结合在校开设多年戏剧写作的课程的经验,指导学生们如何找到戏剧的前提,戏剧的前提即“‘什么’导致‘什么’”,在追因的过程中,更应从人性出发。 在“圆桌讨论会”环节,学校教师与专家老师围绕“如何引入戏剧实践激活传统课堂”进行了热烈讨论。我校刘建华老师与专家探讨古典文学课怎么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其余一线青年教师也积极提问,包括“非科班出身文学院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做戏剧创编?”“在戏剧创排过程中老师如何帮助学生?”等问题,专家老师均进行了深入的解答。

三场平行戏剧工作坊

围绕戏剧艺术的不同方向:戏剧疗愈、集体创排和剧本创作,三位专家老师带来了三场不同特色的主题工作坊。分别为《回响剧场初体验——真实故事的即兴演绎》、《从个人到团体——集体创排思路与剧目创作》和《<梦中的大手为你我而来——从非虚构到戏剧的创作演出》。

三黄老师运用一人一故事(回响剧场)技术,激发参与者的表达力与创造力,运用戏剧演绎的方式,重现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情绪。在聆听、呈现的传达过程中,讲故事人收到演员即兴演出他们的故事,演出者将其作为礼物送回给观众和讲故事人,在这个过程中过去与现在回响,观众与演员彼此照见,产生共鸣。

诸葛笑笑老师运用名字手势、肢体开发、团体元素融合等方式,带领团体协作创排剧目,在“身份认同”这一话题下,参与者们集思广益,从一人独演出到两人呈现,再到团体表演,将各自的想法融合到集体的创意戏剧编排中,并由此延伸到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情景和话题,参与者们学习了从个人到团体,快速进行想法融合和排演的方法。

李华老师围绕她的原创戏剧作品《梦中的大手》,与华商师生一起探讨了非虚构创作到戏剧创作演出的转化。为何创作这部作品?作品的戏剧前提是什么?从真实事件到舞台剧作的改编与提炼经历了哪些过程?排练至演出中作品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工作坊从这些话题展开,寓教于情、寓理于戏,在每一个人心中埋下了非虚构写作和戏剧创作的种子。

本次研讨工作坊活动是新叙事产业学院与文学院产教融合和新文科建设的探索性尝试,探究引入戏剧实践激活传统课堂,培养兼具文本分析能力与舞台表现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生创造力与表达力。未来将持续深化,推进课程改革方案与跨学科创新模式。

上一条:文学院系刊征稿 下一条:名单公示丨新叙事内容产业学院2025秋季工作坊录取名单出炉!

关闭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