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遇港韵,文心向未来 ——文学院《港台文学》香港学习交流之旅圆满落幕

2025年09月08日 16:42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7日至9日,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23级汉语言文学菁才班同学在张金龙、里维宇、孙娇、恒景会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为期三天两夜的香港学习交流之旅。当课本里的知识触碰到真实的香港街巷,当文字里的香江故事照进眼前的维多利亚港,这趟以“文学”为钥的旅程,既是《港台文学》课程的实践延伸,更是一次让“纸上文字”与“都市记忆”深度对话的文化探索。本次文学院23级菁才班同学以“让文学走出课本,让视野跨越边界”为香港文化研学的目标,走进香港的街巷,亲临维多利亚港,回溯南来香港作家的文化记忆。 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文学试验场”,既有张爱玲、金庸等大家留下的笔触,也有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独特创作生态。此次研学不仅仅是学术讲座的思维碰撞,而是将36学时课程中的6个实践学时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通过探访文化场馆触摸文学历史,通过行业导师讲座深化理论认知,通过升学指导明确发展方向,让“台港文学”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可感、可触、可思的鲜活存在。让23级菁才班的学子,在行走中读懂香港文学,在研学中感悟文化之美。

第一天:文化印记与城市肌理

清晨的大巴载着期待出发,经福田口岸抵达香港后,同学们首先走进香港文化博物馆。在这里,张爱玲的手稿字迹娟秀,字里行间藏着《金锁记》的苍凉底色;金庸的创作笔记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勾勒出江湖雏形——这些课本里反复提及的作家,此刻以手稿的形式完成了跨时空的对话。博物馆中郭靖雕像的艺术张力更让同学们感到震撼,而文化馆中从1920年代的《伴侣》杂志到当代文学期刊中,纸张的泛黄里藏着香港文学从“边缘”到“特色”的发展轨迹。 傍晚的尖沙咀星光大道则是另一种香港的独特文化印记。同学们发现,这里不仅有影视明星的手印,更藏着香港文学与城市的共生关系——亦舒笔下的“尖沙咀写字楼”、李碧华描写的“弥敦道夜景”,都能在眼前的街景中找到对应。一位同学在研学后跟老师讲述:“原来作家不是凭空想象,他们只是把城市的呼吸写进了故事里。”

第二天:文学之路的延伸——从创作到成长

上午,香港研学团队走进香港文学馆,在馆藏的《香港文学》杂志合订本中梳理本土作家的创作脉络。文学馆里里陈列的港版文学著作、公告栏上的文学讲座海报,都让同学们对“香港文学研究”有了更具体的认知。此次香港文学馆赠予研学团队每人一本《金庸梁羽生亲笔书信独家披载》,以及名家系列有声笔记本。从张爱玲、萧红等多位南来作家的手稿、出版刊物、签名本及手迹遗物中,一副南来作家在香港创作的历史画卷在研学团的眼前徐徐展开。

下午,我们有幸邀请到毕业于香港大学的程皎暘老师为我们讲授“香港文学与香港文化”专题。程皎暘老师曾任国际4A广告公司策划师、金融集团营销、大学讲师,著有《打风》《飞往无重岛》等小说集,是《香港文学》特邀专栏主持人,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广州文艺》“都市小说双年展”新人奖。从粤语的学习到香港文化的独特特点,程皎暘老师为我们娓娓道来,她结合香港文化特色与同学们分享香港语言和文学,使同学们了解到香港中西结合的独特文化背景,理解香港文学的发展脉络。程皎暘老师为我们讲述张爱玲创作背后的故事,使同学们感受到香港文学与黄金时代的交织。

随后,港澳升学指导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了未来升学的路径。针对文学专业学生关心的深造方向和就业路径,导师详细讲解了香港高校文学硕士的申请要点,以及大湾区对“跨文化文学人才”的需求,同学们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研学的意义在此刻从文学知识积累延伸到未来职业规划。

第三天:文学与影像交汇,高校与港湾共鸣

本次香港电影资料馆的“喜剧电影”特展成为研学团的惊喜,香港的喜剧电影承载着许多同学和老师的童年回忆。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里,80、90年代的喜剧电影如同璀璨星河,既承载着市民阶层的烟火气,又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打破类型边界。它们以市井幽默为骨、以江湖情义为魂,在嬉笑怒骂间道尽时代百态,不仅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更定义了“港产喜剧”的独特基因。从《精装追女仔》里年轻人为追女孩耍尽小聪明,到《富贵逼人》系列以“中彩票”为切口,笑谈平民家庭的暴富与烦恼,再到《开心鬼》这样的奇幻喜剧,用鬼魂的视角吐槽校园生活与青春困惑。同学们因此理解了“文学与影像互相成就”的深意:香港文学不仅是文字,更是融入影视、影响文化的重要力量。

傍晚的星光小轮之旅则充满诗意。江风轻拂中,同学们翻开陈一诺的《落日与焰火》,诗中“维多利亚港的落日像融化的金箔”与眼前景致重叠。同学们感叹道,原来香港的海、码头、钟楼,都是作家的“灵感素材库”。这或许就是“行万里路”对文学学习的意义。

研学回响:不止于“见”,更在于“思”

返程的大巴上,同学们的讨论仍在继续:有人翻看着拍下的手稿照片,计划以“金庸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完成课程作业;有人整理着升学讲座笔记,开始查询香港高校的相关专业;更多人在朋友圈分享感悟:“以前读《倾城之恋》觉得白流苏的故事很远,现在站在香港的街巷里,突然懂了那种新旧交织的氛围。” 此次学习交流是文学院探索“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用香港的文学资源作为“活教材”,让学生在“看、听、思”中理解文学与时代、地域的关系。正如本次香港研学的目的——带学生来香港,不是让他们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希望他们明白:文学从来不是孤立的,它藏在城市的肌理里,反映在时代的浪潮中,更需要我们青年带着国际视野去深入解读、去努力传承。 学习交流虽已结束,但文学探索之路正在启程。同学们将带着这份“香港记忆”回到课堂,把所见所感融入《台港文学》的课程学习中,而这份在行走中收获的香港文化记忆,终将成为他们未来文学之路的养分。

上一条:文学院团委、学生会换届竞聘 下一条:“粤韵华章·智见岭南”AI创意可视化大赛活动通知

关闭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