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的蜕变,以时光为证
新叙事内容产业学院联合詹瑞文团队打造的表演大师工作坊,不知不觉已走过四个月。这场以 “快乐学习、实践育人” 为方向的探索里,同学们一步步成长,扎实完成所有学习内容,用一场精彩的汇报演出,为这段旅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顾这四个月,同学们在表演的世界里收获了清晰可见的进步,校企携手培养人才的探索也有了真切的成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望这段成长的轨迹,感受青春在舞台上绽放的力量。
01 在练习里扎根,让表演走进日常
4月15日的第一堂课,是一场充满惊喜的 “相遇”。教室里,老师们带着 “Pleasure(快乐)、Imagination(想象)、Play(游戏)” 的理念,用一场别开生面的破冰活动拉开序幕 —— 同学们在 “听指令做动作” 的欢笑声中打破拘谨,在 “漫步在课室里” 的练习中释放想象力。那一天,大家第一次意识到:表演不是遥不可及的 “专业技能”,而是从放松身体、倾听彼此开始的日常。

接下来的基础训练阶段,课堂成了 “能力打磨场”。用节奏训练打破拘谨,用即兴表演激活创造力:同学们在 “情绪传递” 游戏里练反应,在 “无实物模拟” 中打磨观察力,在老师们循循善诱的叮嘱里抠每个眼神的弧度。 课堂上,随时随地表演成了常态 —— 有人能对着空气演完一整段独白,有人在 “行走训练” 里从僵硬到自然,连腹式呼吸都成了调节情绪的日常技能。那时的他们或许还带着 “我不行” 的忐忑,但 160 课时的第一笔,已悄悄为 “自信” 埋下伏笔。

从课堂到排练场,让创意落地生根
随着课程深入,“剧本创作与角色打磨” 成了核心任务。师生围坐讨论主题时,有人提出 “不如聚焦‘当代大学生的快乐与迷茫’”,立刻引发共鸣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起 “内卷时的焦虑”“独处时的思考”,最终确定以 “寻找自我与快乐本质” 为主线,构思出四个极具反差的角色:执着于 “武力” 的拳王、渴望爱的新娘子、财富自由的大老板、困于标签的武打巨星。

为让角色更贴近生活,同学们从日常观察中汲取灵感,提议给角色加入 “校园生活的印记”,让他们在回忆里穿插校园趣事,建议在台词里融入年轻人的熟悉的梗,让观众更有共鸣。 选角环节,大家更看重 “角色与自身特质的契合度”,有人主动推荐 “他平时做事较真,或许能演好拳王的执着”,有人尝试挑战 “我想试试和自己性格反差大的角色,看看能不能突破”。排练室里,初稿剧本上写满了修改批注,从情节衔接的顺畅度到角色语气的细微调整,每一处改动都凝聚着 “让故事更有共鸣” 的用心。

剧场里的冲刺,让细节成就完美
临近演出的日子,剧场成了 “冲刺战场”。灯光、音效、道具的加入,让排练节奏骤然加快。走位要卡着追光轨迹,台词得踩着音乐节点,连服装褶皱角度都要呼应角色情绪。同学们抱着剧本在侧幕条反复顺词,和技术团队磨合到深夜是常态。 为了一个衔接自然的转身,大家对着舞台标记线练到腿酸,为了灯光与情绪的精准配合,反复调整上场时机,直到 “追光亮起时,角色的眼神刚好到位”。后台里,互相整理衣领、递水擦汗的默契,早已超越了 “同学” 的定义 —— 这份在高压下的并肩作战,让 “团队” 二字有了更生动的注解。

四个月、160课时,足以让内向的同学在舞台上舒展绽放,让零基础的“小白”读懂角色细节里的灵魂。这段旅程,既是探索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教学的一次生动尝试,更借“玩中学”的理念,让同学们在表达力、协作力与团队凝聚力上有了实实在在的成长,为人文艺术教育写下了鲜活注脚。 如今演出圆满谢幕,那些在排练室里攒下的勇气、舞台上亮起的自信,早已成了同学们心里的光。这样的探索,藏着教育最本真的温度,也让我们对未来的更多可能,满怀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