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课程质量提升工程,文学院于5月14日(周三),以线上会议形式,组织召开了第二批课程提升交流与指导会。会议围绕课程材料规范、磨课要求、合格课程评审及经费管理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旨在通过规范化、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各系部负责人、课程组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参会。
规范引领:强调教学文件与磨课要点
会议伊始,周远军院长助理就教学大纲、教案等文件的规范化要求作了明确指示,强调提交材料的完整性与严谨性。针对前期材料中存在的不足,会议要求各课程组严格对标整改,确保教学基本材料的规范性。
针对磨课,会议提出明确要求:各系部需组织至少3位教师(含1位正高或副高职称教师)参与磨课评价,并留存现场照片、教案等材料。同时,教授需撰写书面评价意见,以提升磨课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会议还特别指出,若课程组已通过督导磨课,可直接使用统一评分表,无需重复制作,以减轻教师负担。
细化标准:合格课程材料提交规范
会议由教学秘书陈玲玲老师对合格课程提交材料的规范进行了详细说明。文件命名需遵循“备案序号-教学基本材料-课程名称负责人”的格式,确保清晰可溯。对于教改材料和学生评教材料,会议明确:若因特殊情况缺失部分材料,需在提交时附简要说明,避免因材料不全影响评审进度。
此外,会议通过图文示例展示了磨课评分表和学生评教材料的规范格式,要求各课程组严格按照示例整理材料,确保内容完整、排版美观。会议还强调,需提交教务处的材料(如认定申请表、专家论证意见表等)需妥善保存,以便后续教研系统上传存档和经费报销使用。
评申筹备:注重实效与专家协作
针对后期课程评审工作,教学秘书陈玲玲老师在会议提出多项具体注意事项。专家邀请需通过在线表格统一统计需求,且评审会必须线下开展,不可采用线上形式。会议建议各系部提前登记会议室或申请教室,并做好签到表、现场照片等材料的准备工作。
在经费使用方面,会议特别提醒:由于经费预计6月到账,当前需合理规划支出。评审会应尽量整合相似课程共同组织,以优化专家资源配置。校外专家劳务费可纳入教学日常经费报销,标准为正高2000元/天、副高1200元/天;校内专家则按半天计算,费用需从非教学日常经费中列支。
经费管理:精准分类与合规使用
会议对经费报销类型和流程进行了系统培训。经费分为教学日常运行和非教学日常运行两类,其中教研项目经费的90%为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可用于办公费、校外专家劳务费等;剩余10%为非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多用于校内人员劳务及设备采购。
针对办公用品申购和仪器设备费,会议明确办公费遵循单件不超过800元的标准超过2件或需提交情况说明。此外,会议还明确了调研交通费和餐费的报销标准,强调需附调研申请、总结及发票等材料,确保流程合规。

总结展望:以评促建,提质增效
本次会议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和互动答疑,为第二批课程提升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实操指导。文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质量监控推动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优化评审机制,加强专家队伍建设,确保课程提升工程落地见效,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