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上午9:00,我院于创新楼505-2会议室举行文学院工作汇报会议。本次会议由范忠宝副校长督查,陈少华院长主持,伍世昭书记、郭堪通副书记、徐桃副院长等文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数名骨干教师共二十名人员参会。此次会议汇聚文学院各方力量,聚焦教学工作与改革方案,为学院发展谋篇布局。
会议伊始,院长助理周远军率先就文学院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汇报,从四个部分对文学院本学期的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展望。第一部分是期末试卷工作,周院助简要介绍了文学院目前的试卷归档情况,我院通过自查、互查、院内检查和校外检查等多个环节,确保试卷质量和归档工作的规范性。汇报同时也指出了试卷检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试卷批改的规范性、存档材料签名的真实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院已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目前已初见成效。第二部分是2025届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情况,我院的论文工作正有序进行,现已完成“选题-论文登记-开题-论文撰写、指导和定稿”等流程,后续将逐步开展论文复评及答辩工作。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应用型论文占比有着极大的提升,达到了56.22%的比率,同时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篇数也已达到合格评估所要求的“不高于每人8篇”的标准,这对于学校的评估工作来说可谓是一个可喜的进步。第三部分总结了磨课、督导听课和查课工作。截至今日,我院已完成了22位教师的磨课工作,在磨课过程中,督导。专家会按照评估要求的文件,对课堂进行指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周院助指出,督导听课的终极目标并非“挑刺”,而是通过外部视角发现问题、优化教学、服务学生成长,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第四部分是专业、课程等建设工作的总结。本学期,文学院已有1项思政示范课程结题、1个教学团队建设结项、1个一流专业结项、1项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在研。此外,课程建设亦在积极推进,共有25门合格课程、10门融合课程和5门一流课程正在建设中。文学院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稳步推进,既有规范性建设的成果,也有创新性发展的突破,为教学质量提升筑牢根基。

教学工作总结完毕后,徐桃副院长介绍了文学院的应用转型改革方案。本次改革由陈少华院长统筹规划,以数字人文助力新文科发展为背景,致力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三维转型:学科融合化、教学智能化、发展国际化。陈少华院长在方案中指出,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作为应用型定位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这需要把创意写作作为最根本的发动引擎。为此,本次应用转型改革方案设计了四个特色项目:一是依托新叙事产业学院,联动企业参与数字教学设计与实践,共建文学实践课程体系;二是提倡学生“每人一部作品集”,将新媒体运营引入课程考核体系,创新作业与评分标准,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三是推进家风家传数字人文项目,依托环南海国际华人研究机构与跨学科数字人文基础,深度融合华商文化网络又是,构建家风家传特色教学体系。四是建设AI化新文科实验室,以“智能人文”为核心,融合数据科学与人文思辨,构建跨模态、跨时空的知识生产新范式。应用转型改革方案紧扣时代脉搏,以创新项目为驱动,全方位推动文学院学科建设迈向新台阶。
会议最后,范忠宝副校长首先认可了文学院在试卷和论文等教学工作上做出的努力,特别关注了试卷和论文检查中的签字环节,强调了亲自签名、亲自负责这一原则问题。其次,针对文学院教师队伍构成年轻化的情况,范校长指出,要帮助年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必须落实好学院的“师徒制”设计,发挥文学院专家、教授众多的优势,利用“老带新”,使年轻老师能尽快站稳课堂,站好课堂。最后,范校长高度肯定了文学院的应用转型改革方案,表示该方案与时俱进、思路清晰,已走在同类院校的前列。范校长希望文学院能够依托学校“新文科”平台的建设,将改革方案做大做强,真正讲出新文科的故事。范忠宝副校长的讲话既肯定了文学院现有成绩,又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本次文学院工作汇报会议全面总结了教学工作成果,展示了改革方案亮点,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为文学院在新文科建设征程中稳步前行、再创佳绩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