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风家训家教的讲话精神,也为对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人文学科改革方向做出思考和回应,为文科改革探索出路。3月28日, “家风文化展暨数字人文教育与家风文化传承”研讨会在广州华商学院召开,来自国内15所院校人文学科的专家,就传统人文学科如何数字化、产业化展开讨论。
参加本次活动的学校领导有胡军校长、范忠宝副校长、王列耀顾问、黄跃雄处长等,文学院陈少华院长、伍世昭书记、徐桃副院长、郭堪通副书记以及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等参加了活动。
校外学界专家有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亭主任、浙江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副秘书长高皇伟、云南大学博导段从学教授等,参与研讨的还有家传编辑部联合创始人朱永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教育医疗行业解决方案总监叶挺等业界人士。

本次家风文化展展出的作品是文学院2022级学生通过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共搜集整理1200余家庭6000余幅百年影像图片,以及1000余套宗祠资料。尽管都是“普通人的家史”,但公众史的本意便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被记录,因而显得格外珍贵,如此规模也为国内少见。


尹嘉毅奶奶带着一家人参展,观看自己讲述的家风视频
文学院院长陈少华介绍,欧美国家已有成熟的家族史研究体系,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故事团”计划,自2003的创建以来,已经收入了几十万份家史记录。而在我国内地,相关的系统性采集尚属空白。
在漫长的历史上,普通人没有留下记录的资格和意识。随着我国每年有上千万老人去世,他们的照片、手稿等资料由于缺乏标注,沦为毫无意义的废纸。
我国一些地方还有焚烧故人物品、“记忆净化”的习惯,再加上家庭居住结构的变化,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家庭记忆丧失。

一位外交官的家庭相册,被遗弃后出现在旧书摊上
2024年暑假,文学院与家传编辑部合作推出百年家史整理行动,首批1200余家庭图片、信件等史料被搜集入库。此次展览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优秀作品已结集保存,成为公众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流落民间的家庭记忆,恰恰构成主流历史叙事之外的微观注脚。”环南海国家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家传编辑部联合创始人韩馨儿说,2024年10月份,她在澳洲墨尔本维州国立图书馆地下一层看到了一场家庭百年图片展,其主人公正是一户来自大陆的华人移民家庭。

学生吴桐与自家图片展合影
本月初,随着复旦大学缩减文科招生规模,文科专业的严峻形势摆上了桌面。广州华商学院校长胡军会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文学院以家风家传为项目抓手,推进数字人文建设,打造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家风家传特色研究基地,使“最古老”的学科走在全校数字化发展的前列。接下来,将考虑鼓励全校学生参与家风社会调研,形成华商教育品牌。
广州华商学院校长胡军教授还表示,在全国高校面临文科就业、招生困难的窘况下,推动文学院向人文学院拓展,并在数字人文、商业文化跨界融合方面取得突破,提高文科生的职场能力。应对数字时代的冲击,将家风文化数据库建设作为突破口,将教学内容、学生实践全部融入其中,推动数字人文教学改革。每个文学院学生完成三代人的家风传承梳理,回答学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回顾梳理家史,加深对家风的理解并付诸实践。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在数字人文建设方面正在开拓自己的领地。继与家传编辑部共同开发家传APP以鼓励用户数字化存储家庭图片档案外,目前正在建设岭南家风文化数据库,为每个家庭建设记忆博物馆。并将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列入课程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包括训练学生社会调研、着手资料整理、培养写作、图片整理、视频拍摄剪辑的综合能力,以及教师课题创新的部分。
会议还举行了授予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理事单位”“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家风家传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广州华商学院还将以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家风家传研究基地为平台,打造海外华人寻根和家风研习营,建立海外华人文学、文化与母国的情感纽带。